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中製廠廠長篇

沃時文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老影人口述史訪問。 在台灣三大公營製片廠中,中製廠因為直屬國防部,具備文化戰略及政宣功能,一直罩著神秘的面紗。這次,沃時文化透過六名老電影人的訪問,展開一段台灣政宣影史之旅。 劉鵬翼先生是中製廠最後一任執行拍片的廠長。從劇務出身的他,經歷了《成功嶺上》、《古寧頭大戰》等中製廠的軍教片黃金時期,也在最後幾年的廠長生涯中,監製《想飛 - 傲空神鷹》、《肝膽豪情》,以及莒光日電視劇。 到底曾轟動全台的軍教片是如何練就而出?

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范金玉老師傅篇

沃時文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老影人口述史訪問。 在台灣三大公營製片廠中,中製廠因為直屬國防部,具備文化戰略及政宣功能,一直罩著神秘的面紗。這次,沃時文化透過六名老電影人的訪問,展開一段台灣政宣影史之旅。 1970年,由中製廠製作、李翰祥導演的《緹縈》,攬下隔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編劇、彩色影片攝影、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音樂、男主角等六項大獎。其中,摘下攝影獎的范金玉,竟是首次執鏡劇情片,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其實此前,他已以中製廠紀錄片攝影,二度獲得金馬獎肯定。在中製廠待了四十年的他,究竟經驗過哪些事件,又記錄下台灣的哪些歷史?

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丁強篇

沃時文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老影人口述史訪問。 在台灣三大公營製片廠中,中製廠因為直屬國防部,具備文化戰略及政宣功能,一直罩著神秘的面紗。這次,沃時文化透過六名老電影人的訪問,展開一段台灣政宣影史之旅。 在那個CG(Computer Graphics)還沒問世的年代,中製廠拍攝了大量的戰爭及軍教片。除了先前沃時貼文曾分享的,劉鵬翼廠長談如何爆破、范金玉攝影師說的飛機挖洞拍攝法、王童導演的剪接大法,還有什麼特殊方式,可以拍出戰地效果? 這次,我們請到資深演員及編導丁強大哥,來為我們談談他的人生故事,也回顧中製廠及同年代的影視製作,以及當年的禁忌! 到底為何不能提「光頭」?還不快點看影片找答案~

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蘭觀生編導篇

沃時文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老影人口述史訪問。 在台灣三大公營製片廠中,中製廠因為直屬國防部,具備文化戰略及政宣功能,一直罩著神秘的面紗。這次,沃時文化透過六名老電影人的訪問,展開一段台灣政宣影史之旅。 在黨國合一的年代裡,中製廠的新聞片及紀錄片、劇情片,某種程度都代表了從黨到國、到軍的意志,對外展現自由中國的興盛繁榮,對內鞏固黨國意識形態。 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的蘭觀生,曾任中製廠編導課附設新聞小組之編導,也參與編導課教育片、紀錄片,亦曾編寫劇情片之劇本。在他的編導生涯中,如何經驗中製廠的運作方式,又經歷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王童導演篇

沃時文化為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109年度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計畫」,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為主題,展開一系列的老影人口述史訪問。在台灣三大公營製片廠中,中製廠因為直屬國防部,具備文化戰略及政宣功能,一直罩著神秘的面紗。這次,沃時文化透過六名老電影人的訪問,展開一段台灣政宣影史之旅。1980年代,中製廠與中影決定合製《苦戀》。他們找上的導演,是前不久才以反共電影《假如我是真的》獲金馬最佳影片的王童。尚未解嚴的時代,導演該如何無中生有,重建出對岸的故事場景?近四十年過去,王童與歷史作品重新面對面,為我們揭露當年銀幕上看不見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