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簡介

本計畫欲透過三個階段的工作,將90年代的同志運動資料面向大眾。 首先,我們試圖建立「污痕城市」的同志故事版圖,以「可見」的地圖,將個人經驗疊加在這些曾包裹同志存在,卻同時被外界窺刺、貼上污名標籤的空間。過程中,我們蒐羅出百餘處與女同志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所,並標誌於google地圖上,並以此為基礎,邀請社群內部共筆,共同標誌出同運記憶或祕密聚會場所。此外,我們亦舉辦兩次公開徵件活動,持續蒐羅相關史料文件,並於工作室中設置小型的開放式實體資料室,將我們所蒐集到的刊物、雜誌、宣傳文件存放於空間中。

工作項目

年份
2020

類別
工作坊
口述史
創作
同志研究


工作方法

在工作方法上,我們透過三種形式與五位創作者一起探索同志運動相關的歷史與議題。此些活動亦對外開放,首先分別是三場關於同運開啟前及90年代的歷史討論。再則,我們舉辦了兩次內部踏查,一是男同志的新公園,二是女同志的T吧。最後,我們舉辦了三場工作坊,將主軸拉出同志經驗之外,以性別刻板印象為題。透過這些工作,我們意欲理解──同志運動要帶給台灣社會的意義是與差異共存,而不是排除異己。 最終階段,我們邀請五位專長各異的創作者提出各種形式的提案,目的並非要解釋同志或再現歷史中的同志,而是這些故事或工作坊的歷程能為同志及非同志族群帶來什麼樣的交融可能。


成果展


工作團隊

主辦單位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計畫團隊沃時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及執行蔡雨辰、陳韋臻
企劃顧問及工作坊帶領人蔡明君
參與藝術家汪正翔/Stigma.印記|張唶米/風吹記憶實境|陳亭聿/保持通話|吳礽喻/十年再見|張允菡
視覺設計陳瑞秋
觀察人張亦絢

影像團隊

攝影陳孟少
剪接周史賓
音樂幫幫忙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