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嵇國鳳
為什麼民主化後,我們仍需要談轉型正義?
在繪本創作培育過程,為了讓以視覺創作為主的學員,更貼近威權體制的時代感受,台大歷史系教授 陳翠蓮 老師透過生動的個人經驗及豐富的圖像史料,從日常生活到法治規訓,層層剖析黨國監控的無所不在。如今,戒嚴的時代看似過去了,但白恐的遺緒,仍綑綁著台灣社會對於政治議題的相關討論。翠蓮老師認為,唯有處理過去,不斷的談論、書寫,並以不同的媒介記憶與訴說過去,才能將過去的經驗,轉型為樹立未來台灣社會典範的積極指引。

愛國的日常
「為什麼民主化後,我們仍需要談轉型正義?」
轉型正義的前提,是公開的討論與面對過去的不義。因此,為了讓學員了解過去的威權體制,如何扭曲了集體化的心靈,翠蓮老師率先從日常生活與身體感的經驗分享,向學員細描自我生命的思想轉型。透過大量的圖片史料,展示從教科書籍到課外讀物,從軍訓歌曲到電影手冊,甚至於婚宴喜帖,偉人崇拜與反共教育如何深入個人生活的每一寸角落。
社會控制的日常積累,將年少時期的翠蓮老師,調教為忠黨愛國的青年,這樣的她,曾多次與父親發生政治認同的衝突矛盾,父親認為她被「洗腦」、「頭殼壞了」!直到高三那年發生了林宅血案,翠蓮老師首次感受到當頭棒喝的刺激,與政治認同的徬徨。這樣的徬徨,正是統治者極力想壓抑的思考狀態,翠蓮老師說:
那個時代,只允許某一種情感的流露,以期望塑造單一的國家認同。
人權的凍結
這個法讓所有的人,被編入一個相互監視的體系。
威權當局除了透過日常的宣傳活動,對青年進行一黨獨大的思想灌輸外,在社會生活上更透過法制的頒佈,直接構成了對人權的侵害。透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戒嚴法〉、〈懲治叛亂條例〉與〈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這四個法,建構起白色恐怖時期嚴密的控制體系。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是台灣動員戡亂體制建立的法源依據。〈戒嚴法〉則使得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形同凍結,例如第八條賦予軍事機關自行審判權,審判對象甚至包括非軍人身分者;第十一條明定,在「有礙治安」、「與軍事有妨害」的前提,得以對於集會結社、言論講學、請願、宗教信仰、通信、居住遷徙的自由進行禁止或限制。
〈懲治叛亂條例〉則加重了刑法既有的內亂罪與外患罪的刑度,特別是「二條一」(第二條第一項)處唯一死刑的規定,成為眾多白恐政治犯的催命符。而〈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是翠蓮老師稱之為白恐時期「最恐怖的法」:「這個法讓所有的人,被編入一個相互監視的體系」。透過鼓勵檢舉的獎金制度,以及「連保切結、連坐處分」、「知匪不報、與匪同罪」的監控動員,不僅制度性的去煽動人性的陰暗面,更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相互綑綁的存在。

典範的缺乏
--除了揮舞棒子的恫嚇外,也要有發送胡蘿蔔的獎勵。
國民黨記取了失去大陸的前車之鑑,來到台灣後,便展開一連串以「黨的改造」為前提的「複式監控」制度的建立,從單點的部署、多線的串聯到全面的監控,借此強化黨國體制鉅細靡遺的有效統治。透過以黨領政、以黨領軍、黨化教育的三大方向,將黨部與情治系統,深入從政府機關到地方社會、產業工會、校園組織、甚至海外情蒐等,每個人的生活孔隙之中。
但治國除了揮舞棒子的恫嚇外,也要有發送胡蘿蔔的獎勵。在黨營與公營事業的扶植,以及地方選舉與派系的收編上,透過「恩庇侍從」體制,使得黨國體制與協作者合謀,建立起以經濟利益換取政治效忠的資源分配。翠蓮老師提醒,這樣的效忠心理,結合「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思維,仍在民主化後的台灣,持續展現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進而造成追求「物質第一」為導向的社會氛圍。
相較於向錢看的功利主義大鳴大放,社會上對政治議題的冷漠與對立、對參與公共事務的畏懼與距離,顯示出過往威權時代的思想遺緒,仍在作用。如此不僅不利於民主體制的穩定發展,更導致台灣社會在培養公民責任的長期進程上,始終缺乏對公共理想與價值典範的參照。
記憶過去,面向未來
最後,翠蓮老師透過對台灣轉型正義此一議題的進程爬梳,向學員們提問到:
究竟,我們希望替未來的台灣社會,樹立什麼樣的價值典範?
如何記憶起過去那些曾經為理想、公共而獻身的人們?
陳老師感性的說:「處理過去,不僅跟現在相關,跟我們台灣社會健康穩定的未來更相關。」
轉型正義的社會工程,需要透過大量的對話參與,自民間由下而上,形成社會大眾的積極共識。唯有透過對過去的公開討論,帶入更多不同觀點的思考溝通,我們才得以指認出彼此身上來自過去的時代印記。威權的遺緒從不曾主動離去,面對過去的態度,深刻影響著台灣民主如何積極面向未來的典範形塑。
參考資料:
陳翠蓮,〈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1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2013),頁7-11。
薛化元,收錄於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查詢日期2020/11/8)
「懲治叛亂條例」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62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60